当前位置:佛教收藏网 > 艺术资讯 >

林布寺高僧讲诉50年寺庙变迁:驻寺干部带来民主



林布寺的舍利塔

林布寺的建筑

林布寺的大殿

林布寺的院子,这里是林布寺每年举办跳神节活动的场所

来朝拜的信众在转经
佛教在线西藏讯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江孜县车仁乡车仁村,有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林布寺,林布寺于公元898年建造,距今已有1113年的历史。
从江孜县城沿着一条水泥公路,行车约20公里,远远可以看到一座白色的舍利塔,走过舍利塔是几栋红砖白墙的建筑,跟随几名前来朝拜的信众一起爬上一条台阶,就来到了林布寺的院子和大殿面前。院子很宽敞,据说这是每年举办跳神节活动的场所。大殿里燃着酥油灯,供奉着活佛的宝座和精美的佛教塑像,殿里有僧人和不少来朝拜的信众。
林布寺不大,但是来朝拜的信众却不少,这些信众有年轻人、也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天真的孩童,他们穿着传统的藏族服饰,认真的转经、朝拜、神情虔诚而专注。
林布寺目前有17名僧人,来自江孜县年堆乡的高僧格列加措,今年41岁,他16岁出家,到寺庙已经25年。他说1990年刚来的时候,大殿是破破烂烂的,群众搞活动的地方没有这么大的院子,也没有这么平整,连像样的围墙也没有,只是一片空旷的场地。
格列加措说,以前上山的路是土路,车子上不来,僧人从山下走上来要半个小时到40分钟,年龄大的信教群众根本上不来。2012年,政府花260万修了水泥路,马路修好以后,年龄大的信教群众直接可以上来了。寺庙的日常的生活用品也可以很方便的运上来,以前买了东西的车子上到半山腰,物资需要卸在半路,然后靠人背、马驮运到山上。
提及以前的生活,格列加措说,以前刚来的时候,不要说吃好吃饱,连酥油茶都喝不上,主要是靠从家里拿一些糌粑、酥油茶,现在以寺养寺的方式生活,僧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目前寺庙里的僧人都纳入城市低收入范围,按低保发生活补助,过年过节期间,政府会派人拿着酥油、肉、砖茶、大米、面、菜之类的来慰问他们。“跳神节”期间政府还会给僧人发红包。
林布寺的僧人从2010年开始参加了农村医保,2012年开始纳入城镇医保,医药费都可以报销,以前病了只能靠自己或者家里帮着治病。最近有一个僧人病了,现在成都治病,需要换肾,医药费要30万,寺庙里拿出12万来资助他。  
在寺院面的半山腰,有两排整齐的房屋,依山而建,这里是僧人们的住处,每个僧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单独的院落和僧舍。
格列加措带记者来到了他的住处,进门是一个几十平的小院,小院的角落有一间会客室,是平时招待家人和客人的地方,僧舍是一室一厅,一间是卧室兼起居室,另外一间比较宽敞的则是格列加措每天念经学习的地方。
格列加措每天和其他僧人一样,每天6点半起床,先在自己僧舍里念经,9点钟左右到大殿里集体念经两个小时,有时候会到百姓家里念经,中午1点半吃饭。下午主殿里通经,四处转转,看看来朝拜的百姓,一直到晚上8点,等到接待完所有的百姓后,再回到自己的僧舍里念经, 12点睡觉。
回忆起以前住的地方,格列加措告诉记者,在1990年他刚来寺庙的时候,大殿破破烂烂,五六个人住一间僧舍,1996年,寺庙每个僧侣收了1000块钱,给每人统一盖了一间4平米的僧舍,2013年,自治区为每个僧侣投了5000块钱,江孜县财政拿出15500元,寺庙投了10万块钱,为每个僧侣盖了一室一厅,每套房子都有一个院子,他们住上了这种小别墅一样的僧舍,僧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林布寺仅仅是西藏寺庙的一个缩影,201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实现干部驻寺常态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一系列惠寺惠僧的政策得到落实,广大僧尼的学习、修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31岁的格桑朗加是西藏一名普通的驻寺干部,他从江孜县水利局调到寺管会,2014年6月到林布寺里从事文书工作,主要负责传达落实宗教政策、开展思想教育和服务工作。他说目前跟寺庙里的僧人合作很融洽,僧人对他们的工作很支持。
谈及驻寺干部为寺庙带来的变化,格列加措感触颇深,他说:“驻寺干部改善了寺庙的道路、电、电视、广播、报纸、书屋、自来水等各种设施,这对山沟里面的寺庙来说变化特别大;以前山沟里的僧侣跟政府和各部门基本上不会联系,驻寺干部来了以后,僧侣跟政府和各部门的沟通方便了很多。寺庙里面的工作也更加民主化了,什么事情都是集中开会,集中讨论。”
近3年来,西藏坚持把寺庙作为基本的社会细胞和社会单元,把广大僧尼作为亲人和朋友、普通公民和基本群众,把僧尼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一部分,以落实“六个一”、“九有”等一系列惠寺惠僧政策举措为重点,使寺庙僧尼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受到了广大僧尼和社会各界的拥护和欢迎,为实现西藏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西藏宗教工作的新局面。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