姘斿姩鍔涚淇墦鍧愬灚
当前位置:佛教收藏网 > 艺术资讯 >

业内人士谈拍卖市场:两极分化明显

 

  从已经完成2013年拍卖的公司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的成交确实较2012年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就以前不久结束的秋拍为例,2013年中国嘉德秋拍成交额23.97亿元,较2012年秋拍的17.45亿元增长了约37%,而北京保利2013年秋拍成交额为28.7亿元,较2012年的23.1亿元增长了约24%。

 

  秋拍市场仍有回暖迹象,但是业内人士称“秋不如春”,虽然秋拍出现6件亿元拍品,但是单价高,整体的成交量却较低,市场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回暖仍需一段时间。

 

  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赵力认为,从整体上看,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回暖是有事实依据,也是现实存在的,“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整体处于一个稳定回升的初期”。赵力说“我们可以看到今年拍卖市场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回升,但是行情并不明显,整体上升趋势并没有出现。”

 

  相比于2012年,2013年的艺术品市场诸多新元素则更为突出,网上拍卖和金融要素的进入,都显现出很好的态势;同时,艺术品日渐成为避险财富工具之一,受到一些企业买家的青睐,而现当代艺术品也在这个市场上显示出较好的收藏趋势。

 

  市场:单价高整体低

 

  金融电商新元素渗入

 

  在今年的秋拍市场上,出现了6件亿元拍品,相比于秋拍市场亿元拍品的纷至沓来,春拍却出现了“亿元缺位”的现象。但虽然单笔交易价格较高,整体市场成交量却不如春拍,业内普遍认为“秋不如春”。

 

  有观点认为,亿元拍品的出现是艺术市场全面复苏的信号之一。而一些专家认为,这种预期过于乐观,拍卖市场并没有完全走出寒冬,回暖还需一段时间。明年拍卖市场仍将理性回暖,同时市场会呈现两极化趋势,越是高端的、稀有的拍品争夺越激烈,所以价格也会越来越贵。

 

  “今年的秋拍行情并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表现颇差的一季。”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石金柱坦言,秋拍的“货色”不如春拍,加上买家有追涨杀跌心态。其次是年关将至大家手头紧,第三是市场走势不明朗。”

 

  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总裁温桂华认为,今年的秋拍跟春拍相比有回暖的趋势,秋拍最突出的特点是精品拍出了好价钱,但一两件作品的成交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市场的状况,其他作品还处在调整状态,表现较为疲软。内地拍卖市场的整体回暖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国内整体经济没有大波动的话,明年的春拍还将是调整期,这个过程大概会持续两三年,这两三年里还是会不断有好作品卖出高价。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中国的拍卖市场都会比较稳定地发展,我预期不会有大起大落,而是稳定扎实地发展,这个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好东西会有好价格。”上海泓盛拍卖公司董事长赵涌表示。

 

  而金融市场和电商的日渐渗入,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艺术品市场回暖迹象的信号之一。

 

  11月,由东方网和汇银集团共同推出的“民间藏品融通平台”上线。而在“双十一”期间,苏宁易购也推出艺术品拍卖频道,成为国内第一家开辟艺术品拍卖频道的B2C网站。在该频道的第一期拍卖会中,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经典作品之一《牧牛看山》最终以150万元落槌。

 

  据了解,网上拍卖在国外已经非常常见,其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来,目前国外的拍卖行不允许在中国内地组织拍卖会,但是中国的藏家可以在世界各地自由地参加各种拍卖会。通过在线竞投,中国内地的买家可以把由国外大藏家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带回中国;二来,“消费型收藏”的概念日益盛行,网上拍卖可以让很多价位不高,但仍具收藏价值的藏品进入市场,促进了艺术品的流通。

 

  但是,与艺术品网络拍卖的相关法规仍然等待出炉。著名艺术品市场专家、拍卖师林争平建议,消费者要在网上购买艺术品,一定要选择可靠的平台,多听专业人士的意见,并在购买前仔细阅读网站的各种规定。

 

  更为让人关注的,则是艺术品进入金融市场,这成为2013年业内人士的热议话题。

 

  南方文交所总经理张志兵表示,“艺术嫁接金融,推进艺术品大众化,是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艺术与金融的融合之路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昆明元盛文化产权交易所执行总裁罗奔表示,“现在的艺术市场并没有形成产业链、价值链,没有鉴定第三方的存在,也没有完善的配套产业,举个例子,艺术家是要专心搞艺术,他要拿艺术作品兜底,就要有投资人,要有专业的机构来打造品牌、扩展二级市场,但是目前这些都还不成熟”。

 

  买家:企业收藏成为热潮

 

  10月份,广东中山企业家郑华星以2.3644亿港元拍得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无独有偶,11月5日,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以2816.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72亿元)的成交价购得毕加索代表作之一《两个小孩》,成为全场最贵拍品。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诞生的亿元拍品中,大部分拍品直接和企业收藏相关,在2013年10至12月拍卖季期间,企业豪购艺术品也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

 

  新艺经艺术研究院在近日发布的《中国机构收藏调查报告》显示,企业藏家购买力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60%以上,活跃在北京、上海各大甩卖场上的买家,70%以上都是企业家。自2012年以来,中国国内企业收藏资金约为450亿元,企业收藏成为热潮。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馆长沈其斌分析,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企业收藏热的出现,首先是企业品牌的需要;再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也是企业战略转型的需要,尤其是一些传统企业,进入发展瓶颈期,迫切需要转型。

 

  “房地产、股票的投资黄金期已过,收益率大不如前,作为财富管理的配置手段之一,艺术品作为新兴产业,也是避险的财富工具,价值增长空间比其他行业高,成为企业财富保值增值的选择之一”,沈其斌说。

 

  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执行总监马学东表示,内地企业收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

 

  “每个企业收藏的目的不同,策略有所不同,资金投入也不同”,马学东介绍,比如,新疆广汇集团的收藏是将藏品公共化作为收藏的最终目的,其收藏始于20世纪90年代,每年在艺术品收藏方面的支出在1亿元左右,收藏方向以中国近现代书画十大画家的作品为主;另一类企业收藏是使收藏和企业业务发生关系,最典型的当属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还有一种归为企业收藏的运作尝试,比如2012年,侨福集团在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内,将集团的收藏品直接放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展示,将收藏品与购物、休闲等融于一体。

 

  “总体而言,国内企业收藏整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个机构收藏定位、方向和目的各异,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收藏策略。”马学东介绍。

 

  展望2014:书画还是市场主体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行情,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赵力认为,从经济大环境来看,中国将告别快速增长的历史阶段,走向稳定增长的新周期,“因此稳定增长也是艺术品市场的大趋势,这种趋势会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标志”。

 

  而具体到拍品的种类,北京匡石国际有限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认为,中国书画还将是市场的主体。“国内拍卖公司80%的成交额来源于中国书画。”董国强介绍:“而中国书画的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在内地,中国书画的买家主体也都在内地。”

 

  著名收藏家朱绍良则认为,古代书画还将是市场上的硬通货。“如果让我选择收藏艺术品,古代书画、古代器物是排在第一位的,然后才是近现代书画”。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