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法参考文章——仕女画手的画法 黄均


”画人难画手”,这是古代画家的经验之谈。一幅好的人物画,主要在于人物全身的比例的正确及形象塑造的真实生动,但手在整个人物的表情及姿态上,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中国人物画中手的姿势与舞台上滇员手的动作姿势有一些共同之处,如戏曲演员表演某剧中人物时,手的动作特别夸大,这是为了舞台效果,也是艺术夸张。作为传统仕女画的“手”,自然也不例外。

古代传统仕女画中的手,可说得上千姿百态,极富于神情。在手的画法上,传统仕女画的手大都画得比较小,手指特别尖细,到清代更加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两千多年来,妇女一直受到封建道德的束缚,形成对妇女极不健康的审美观;二是由于古代画家对人体比例的科学理解有限。因此,仕女的手愈画愈小,以致过分不合人体比例。在这一点上,传统仕女画无法与出自民间画工的历代壁画相比。

我认为,画仕女的手应该熟习和掌握以下三个规律:

(一)手的造型和姿态仕女手的造型是指手的形象而言,如长短、肥瘦,大小等,属于人物的生理特征。而手的姿态则是指手的动作与姿势而言,是体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说得更清楚些,将二者分述如下:

第一,仕女画手的造型历代壁画中所画的佛、菩萨、飞天.供养仕女及舞蹈仕女等,手的造型都不一样,魏时仕女的手用细线描成,有韵,手无节,很柔软;唐代画的手有节,比真实的手略为夸张,第三个手指稍长,显得有力,并将手指头突出来的肉勾出,这说明唐代妇女不留指甲;五代至明清,手的造型越来越瘦小,比例也愈加不正确,显得人体大而手特别小,极不相称。为了使仕女画健康向前发展,我们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手的造型,抛弃不健康的东西,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仕女手的造型。

第二,仕女画手的姿态前面已经说过,它是属于表达人物思想和性格的。正如一张画中的人物刻画直接关系到画的主题思想一样,手的姿态如果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那末,也有助突出整个画的主题思想。

(二)手的结构简要地说,手的结构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骨构成手掌的基部,由八块小骨组成,约似椭圆形,位于手掌与前臂之间,它将手掌与前臂连接起来。五根掌骨呈扇形,指骨中第三指最长,除拇指外,均由三节组成。在掌部的拇指侧及小指侧,有两个隆起的肉质,称为“拇指球”和“小指球”。整个手从侧面看,前臂,腕,掌,指,有如阶梯逐级下降。手背侧因前臂肌肉的肌畦通过腕部伸向各指,使手屈伸时肌腱显露于外。我们画仕女的手也一定要注意手的结构的共同规律。

有某些作品手的结构及比例不够正确。病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人大手小”、 “两只手不一般大’、“小拇指比大拇指还粗或一般粗”、 “五个手指平列”、“手掌太长或太短”, “手腕太细或太粗”. “手腕和手的位置不对或衔接不起来”等等。要克服这些缺点,必须重视人体解剖学,并切实地学习与掌握它,运用到我们的仕女画中。

(三)手的勾线手的勾线也和面部勾线一样,要求匀称而细紧,使柔和的线条富有弹力。卷轴画仕女手的线条采用细线的游丝描,用以表现仕女手部的匀称和柔润。壁画仕女手部的线条均用铁线描,但描法与卷轴画相同,线条也极为匀称、有力,同样能收到游丝描的效果。敦煌、永乐宫壁画中仕女手的勾线可证实这 —·点,不同之处在于卷轴画用淡墨勾,壁画则纯用浓墨勾。此外,用笔可稍有轻重,起伏,但忌用转折顿挫的笔法,这样画手显得比较僵硬。图四为古代卷轴画和壁画勾手的方法,图五、六,七表现现代仕女手的姿态和勾线方法。从这几张图可看到传统手的勾线笔法及现代仕女画手的结构的优点,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可供初学者参考。由于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与臂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仕女的臂部也必须画准确,才能与其它部位相谐调。

(四)手的着色第一,染曙红。要求与脸同时进行,为表达出手皮肤里的血气,必须先后用曙红将手指尖,手腕和前臂交接处、拇指球、小指球诸部位染出。

第二,用赭石调朱膘,分染手指、手背及手掌的明暗,手指只须往一边染,不必两边都染。同时不要染得过深或过分求立体感,否则与脸不协调。

第三,用朱膘,曙红、藤黄和粉调合成肉色将手全部罩一遍(与脸同时进行),干后再用曙红调赭石勾手的颜色线(也与脸同时勾)。至此,仕女手的着色全部结束。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