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2年7月24日至31日,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国子监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将在伦敦奥林匹亚展览西厅展出,此次展览汇聚了国内油画界60多位重要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油画艺术发展高度的油画艺术家,意在用油画艺术的形式向伦敦奥运观众展示当代中华文化的风采,参展艺术家王克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就绘画语言的本体性、艺术创作的严肃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艺术家王克举在接受采访
记者:与您96、97年那个时候的创作相比,您现在的创作有明显的转向,同时现在您时常会进行写生创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向?直接面对自然的创作方式给您带来最大的感受和启发是什么?
王克举:先谈下转变,在早期的创作中最主要画的是写实具象绘画,在那个阶段创作了《黄昏系列》,在中央美院进修期间还画过一些人体写生,那时候的创作主要是对单个造型的追求,这种单个造型只是对形体、造型的整理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处理;到了表现风情画的时候,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以往的乡情或者是乡村生活的一种追忆,更多从生活情感或者文学性的角度出发, 所以比较强调作品的叙事性,这就导致了画面的表现力度弱或者画面的艺术形式相对单一,之后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对绘画因素的一些理解和追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并开始接触风景画,在创作风景画的初期没有考虑太多的东西,只是想在里面找到一些与绘画语言有关的东西,比如单纯的形状、笔触、形与形之间的关系;明暗和黑白关系的搭配等等。但在慢慢画开以后,发现这里边有好多可以探索的领域,比如风景画在离开了写实的立体的空间的造型以后,可以更多的考虑绘画本身的问题,不是像人物画那样的受造型的束缚,你可以在造型上更多地考虑到画面的气韵、疏密关系、笔触的运用,情绪表达。这就使绘画变得单纯而明确,就像中国文人画一样,更多考虑到笔墨与意味的表达,不必考虑太多的叙事性因素或者观念性的东西。
记者:看您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您的情感由早期的内敛变为现在比较炙热、外向,能否谈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在转变过程中您绘画语言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又是怎样去解决它的?
王克举:这是相对深层的一个问题,因为语言表达是一个表面化的,形式上的问题,其实绘画语言表达终究要呈现你的内心世界或者你的情感世界。一开始在探索绘画语言的过程当中,更多的考虑到形的大小、方圆、完整性,还有就是协调关系,但是画到一定程度以后感觉这个东西很简单,深层次的表达还是情感与情绪的表达。这是一幅有三个两米大的画面组成的画面《桃花朵朵开》,通常我们走到一个田野里去,看到的是一个经过透视压缩了空间中的景象,有天有地。但在这个画面里面没有天没有地,画面中表现的全都是桃枝、桃花,这是一种夸大了感受以后的表现,或是一种凝练了情绪以后的表达,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觉才够饱满和充实;如果仅仅是按照自己视觉观察看到的现象来画就会呈现一种自然的天地物都有的形态,表现力就不够。其实我们画的风景只是表象,它的实质是用它们的造型和色彩来表达一种情绪,而不是对一个地方的气候地域特色的表达,或者说是某一物种生长状态的记录。那么对我来说在转变过程中绘画语言表达上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能使语言最恰切或者最强烈的表达你的情绪和情怀。
记者:据了解您每年会去不同的地方写生,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某一类地方和触动您创作激情的景色?
王克举:这个倒没有,每去一个地方都不一样,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了绘画的表达上,寻求一种触景生情的激情,所以说不是必须到某一个地方或者是哪个景区,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感动。比如说春天的时候看到花开,就会心潮澎湃;夏天看到茂密的植物,就会特别心动;在画高粱的时候,那种千姿百态的感觉,会觉得生命的如此灿烂与美妙。每个景色都不同,带来的感受也不同,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这种新的感觉又迫使我用新的方式去表达它。因为这种探索的表达本身有一种不可预知的期待感。所以特别有吸引力,特想去体验去表达。
记者:当代很多艺术家关注社会,借用图像、观念等等来增强作品的意义,舍弃了绘画性,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王克举:我觉得人各有志,艺术之所以这样千姿百态这么有意思,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心路不一样,追求不一样,都非常好,只要能够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真正表达出来都是好的。
记者:您的作品中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请您谈一谈中国传统绘画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王克举:作为一个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东方人的审美情趣,这是无法抹掉的,但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出现了几次断裂,直接影响我们这一代或几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所以在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关系上很难有一个整体的深入透彻的把握。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修炼、修养,中国人把绘画当成了一个完善自己的一种途径。我们的古人讲究琴棋书画,这个琴棋书画不是为了成为一个音乐家画家。而是通过这个途径来完成自己。目前较普遍的老干部都学两笔中国画,写写毛笔字,叫做陶冶情操。我想这不仅是附庸风雅,他还体现了我们的一种传统的民族精神。中国文化更多是在强调一种境界、一种高度。这一点与西方文化又有所不同。西方更多的是强调个性创造与创新。从整体文化差异上,中国艺术呈现出含蓄内敛丰富深邃浑然的效果;西方绘画呈现出直观强烈理性深刻的效果。我们画画就是要研究绘画的表现力,我想不管是东方的或者是西方的其艺术表现规律,都是我们当今艺术表现中需要细心研究的最最基本的形式要素。中国画在绘画中强调心像的创造:即一种能够恰切表达情与意的图式;书写性:即在笔墨之间传情达意;即兴: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见的但又在常理之中的,瞬时即失的情感冲动;天然: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度,一种心与自然交融后的不可名状的天成,是一种随心随性的自然流淌。这样的理解与状态是我向往的和正在努力去做的。
记者:油画的种类有很多,风景画相对于其他的题材来说关注度不是太高,我想问的是风景画本身的哪些因素让您一直坚持这个题材的创作?
王克举:其实画种不分大小,也不分轻重,以前我也画了很多人物画,做了很大的努力,并且特别投入。之所以又转到风景不是因为投机,也不是赶时髦,而是因为一种心情或者是自己的喜好走到这方面来的。我一直认为风景画是中国人的一种固有情结,几百年来中国画发展最完善的山水画最能体现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体现中国人的审美精神。另外风景画或者是静物画你可以特别放松的进行一些绘画因素方面的探索。之所以走到现在,是因为当你一旦涉足才发现其中有着太多未知领域,一直画风景画就是基于这一点。油画从三十年代进入中国以后,它是按照一种社会的需求,一种救国的姿态发展的。蔡元培提出美术救国,还包含着对中国绘画的改造,甚至是替代,这也表现出经济技术落后对本民族文化的极端的自卑心理。西方写实绘画表面上的造型难度,也让中国人望而生畏。人们往往会把造型的难度与艺术性划等号。其实在艺术表现上没有题材的高低,有的只是艺术表现上的优劣。莫兰迪一辈子画瓶瓶罐罐一样堪称大师级人物。在社会上或者是在一般人们心理认为油画就该是那种表现有思想性的、有深度的,感觉有分量沉甸甸的一个画种。 如果这种分量是通过绘画的形式因素体现出来应该是高品格的,倘若是通过画中所表现事件来图说一种思想性,那么这种思想再有深度在艺术上也是低品位的。
记者:这次展览是在伦敦举办,中国油画走出去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呈现给西方的观众,您觉得中国油画目前是个什么样的状况?能体现当下文化的哪些特点?
王克举:中国油画目前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多元化、说明了中国油画的繁荣。也具有了当代性的一些特征。不管是当代绘画或者是我们前边说的写实的、古典绘画,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了中国式油画的特点,因为他表达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看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比如说语言特征上民族性还不够鲜明追求不够明确。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的底气不足,还不够不自信,还在用别人的思路来指导自己的创作,用别人的眼光评价我们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