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教收藏网 > 佛品资讯 >

破解拍卖市场天价拍品迷局

 

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大明成化年制》款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

 

  人是喜欢怀旧的动物。

 

  即便在刚刚过去的10月,香港秋季拍卖会上诞生了几件久违的天价艺术品,但艺术品圈子里的很多人依旧对他们前几年经历的“盛世出天价”念念不忘。

 

  当竞拍牌在场内此起彼伏,当镁光灯聚焦在一件件被盛赞无可挑剔的艺术品上,天价的诞生是如此地顺理成章。

 

  “那几年,的确是赶上了好时候。钱多、人多、东西多,天价拍品像变戏法儿似的一个接一个亮相,现在想想,也还是觉得很兴奋。”在北京,一位在拍卖市场中混迹多年的人士翻着过往的拍卖图录,对《艺术品鉴》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就在那本被他翻过很多回的图录上,一件拍品最终的成交价曾经让艺术品市场为之疯狂和骄傲。当然,这都是前两年的事儿了。

 

  “当拍到一个新的亿元整数价位时,大家不再关心拍卖师口中说些什么,纷纷开始了拍照留念,卖家周边围拢着众多好友,大家对他表示着由衷地祝贺。”2011年初夏,一位业界大佬在描述某场拍卖会天价拍品竞价过程时,这样说道。

 

  在他看来,只要突破了原来天价的价位,新价位最终停在哪几个阿拉伯数字上已经不重要,“我们在乎的,是买家对这个市场的信心。”

 

  的确,在那几年,天价拍品,其具备的传承性、稀缺程度和艺术地位是一回事,给市场带来的温暖感是另外一回事。

 

  “难道真的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而今,一位曾寄希望于本轮艺术品市场牛市分一杯羹的小型拍卖公司经营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2009年开始的这一轮艺术品市场牛市曾经给予他力量,也同时快速粉碎了他的“钱途”——他的拍卖公司于市场繁荣的2010年成立,只过了两三个拍卖季的好日子,他似乎是在一梦醒来,突然就感觉好东西征不到了,买家开始观望了,成本却快速增加,“市场调整近两年,我的事业走到了岔路口。”他有些沮丧。

 

  更令这一市场感到“沮丧”的是,天价拍品数量锐减。中拍协最新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度,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1000万元以上成交拍品共206件(套),较2011年减少375件(套);成交额总计46.04亿元,较2011年减少90.21亿元,下滑66.21%,远远超过整体市场47.88%的降幅。

 

  天价拍品的“身后事”——

 

  多少浮名,化作浅酌低唱?

 

  “上板梧桐、下板梓木,外涂掺有鹿角粉、朱砂、金、银细粒的大漆”,在新保利大厦见到这把通体长122cm的“松石间意”琴的时候,虽然早已知晓它已有900余年的生命,却仍然被其超然物外的精美打动。

 

  2010年12月5日,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亮相北京保利秋拍,经过激烈的竞价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古琴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

 

  据说,当时拍下这把“天府奇珍”的,是一位外国藏家。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凡是1911年以前的文物均不得出境,1949年以前的重要文物也不能出境。虽然除走私外,每年或多或少有一些文物流于海外,防不胜防,但这位得琴者几经周折,最终也没能想到万全的办法送“松石间意”出境。由于与北京保利交情甚笃,于是把这件以天价拍得的古琴在保利借展三年。如今,“松石间意”的古琴和琴盒还躺在保利博物馆的展柜里,流溢岁月的静好,睥睨世人庸碌的脚步。

 

  《艺术品鉴》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像“松石间意”的下落如此清明,对于很多天价拍品来说,扑朔迷离是它们更多的宿命。或未交割,或被雪藏,或被秘密运往海外,天价拍品在高调落槌之后,低调得近乎神秘,飞鸿雪泥,隐入暗处。

 

  在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上,齐白石的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元起拍,落槌价3.7亿元,加佣金成交价格达到4.255亿元,刷新中国近现代画纪录,成为当年艺术品市场疯狂的有力注脚。

 

  据媒体跟踪,“天价”拍得这件作品的是湖南电广传媒集团,该集团自2006年开始艺术品投资业务。然而,直到2012年9月6日,在“收藏寻城记”文化论坛上,《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的卖家刘益谦对外爆料,称“自己至今没收到一分钱”。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藏家也向《艺术品鉴》记者证实,《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的确没有交割,“有两种说法,一是东西的真伪有争议;二是湖南广电在炒作。”

 

  他个人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当时以8800万元起拍后,竞拍长达半个多小时、近50次激烈竞价,最后湖南广电自己用牌把它顶到落槌价3.7亿元。

 

  “如果湖南广电没有死扛,在前一两口落槌,最后顺利交割,这仍会是一个下中国近现代书画里程碑式的事件。现在这个死局则影响了市场的纯净度。”他一直建议业内反思此事暴露出的矛盾点,“藏家一定要做好功课,兜里有多少钱能买多好的东西,一定要在你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因为负面影响出来后,在以后交易中,很多拍卖行会拒绝这种买家。放在欧美,就是信用折扣,都不一定能拿到下一次重要拍卖的举标牌。”

 

  对于《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的下落,有在书画收藏界“畅游”多年的藏家透露,嘉德为买卖双方多次协调,“钱可能付了,但具体付了多少,就不好说了。”

 

  而2011年艺术品拍卖排行第二位的王蒙《稚川移居图》(加佣金成交价格达到4.025亿元成交)的去向则更为模糊,业内人士只道是被国内数一数二的某收藏家雪藏,但具体哪一位,则无人能说出个丁卯。

 

  “一般来说,天价藏品成交后,都有一个潜伏期,5~8年是小周期,8~12年是大周期,雪藏正是为了下一次亮相做准备,这样才能再冲新高。”北京万隆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含对此并不讳言。

 

  往事不如烟——

 

  天价拍品为何遭遇无人“买单”?

 

  天价纪录与拍卖市场拖延付款似乎已经成为艺术品拍卖品市场的一条潜规则。

 

  2010年,艺术品亿元天价拍出10多件。中拍协发布的《201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度内,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落槌价款总额为354.43亿元,实收佣金为28.98亿元(含部分往年拖欠在本年到位的拍品佣金)。近年来,行业佣金实收率和买卖双方佣金收取比例趋于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买受人拖欠货款或根本性违约、拍卖企业佣金竞争以及虚假成交等问题造成的。

 

  在此次统计的408件上千万元成交拍品中,截止到2011年4月31日,只有237件拍品完成结算,其余171件均未完全结算,比例高达41.91%,拖欠货款的拍品成交额达55.55亿元。

 

  无独有偶,根据中拍协《2012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5月31日,在全部206件(套)于2012年拍卖中成交价过1000万元的成交拍品中,已完成结算的作品有96件(套),结算货款为18.45亿元;未完全结算的作品有48件(套),涉及货款9.83亿元;而未结算的作品达62件(套),涉及货款达17.75亿元。

 

  “在拍卖场上,尤其是那些拍出好价钱的拍品,买家在落槌后不付款的情况这几年一直存在,且比例不低。原因之一是市场缺乏法律法规,没有约束,谁都可以举牌,之后不结账。原因之二是参与者和从业者诚信缺失,又有故意为之的情况,今年买了不提货,明年到了拍卖季接着拍。原因之三就是东西质量有问题,买家在落槌后发现拍品质量与成交价相差甚远,只能不提货。”对此,吕立新对《艺术品鉴》记者这样表示。

 

  而对于第三种原因,吕立新表示,虽然拍卖公司在举槌前会为买家预留预展时间,以供其了解拍品,但买家本人不一定是专业人士,加之在中国具备专业鉴赏能力的人士少之又少,要在一两天时间内验出拍品真伪难度系数较大。“很多人都是在落槌后听到业界议论和媒体报道后,才发现自己买错了东西,进而拒付货款。天价拍品更是如此。”

 

  的确,虽然备受诟病,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至今都不保真,天价拍品也不是“保险箱”,它们中的一部分,甚至被人们质疑“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有“愚弄学界、自卖自买、变相洗钱”之嫌。

 

  “及至现在,照样有几件曾经惊世骇俗的天价拍品躺在拍卖公司的库里,没被买家领走。原因很可能还是躲不开‘真假’二字。”一位业界资深人士这样说道。

 

  在此不妨翻翻旧账。2011年初,在北京某场拍卖会上,一套“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以1.8亿元起拍,最终以2.2亿元天价成交。但是,这套化妆台从预展伊始就遭到业内专家学者和网民的“拍砖”。

 

  学术界找来史料——汉代人都是“席地而坐”,当时还未发明凳子。按史料记载,凳子的最初形态为西域“胡床”,而后演变为凳子,隋唐时期才逐渐盛行。当时有媒体到玉雕艺人集聚的江苏邳州调查,很多玉雕商家都说那个天价“汉代玉凳”是他们邳州造的:“一个姓赵的人从2010年开始,历时几个月时间,在向阳村加工而成,当时成本就有100多万元,主要是料子好”。

 

  2011年9月,中央美院首届研修班的部分学生就声称,那幅于2010年6月以7280万元天价拍出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实为他们在1983年时的习作,“连伪作都谈不上,是废纸一张”。

 

  2011年9月,一件最多价值1万元的自制“金缕玉衣”,经几位“老先生”赏鉴后被估出了24亿元天价,持有者甚至还用它从银行骗到了贷款。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