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庆与王义芝夫妇是一对敦煌学研究者
中唐第112窟拨浪鼓
西魏第285窟斗鸡图
北周290窟举象
我们许多人都去过我国佛教四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在倘徉佛国世界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其中还有不少娱乐游戏的壁画?作为游客的我们“到此一游”便满足了游兴,可是作为研究者,那些我们看过一眼的壁画常常要让他们为此付出十年、几十年乃至一生的时间进行研究。
近日,敦煌学的研究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又一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敦煌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敦煌研究院的副研究员胡同庆与合作者王义芝历时十多年,对于敦煌古代游戏的研究取得成果,同名书籍《敦煌古代游戏》也于日前由甘肃少儿出版社出版发行。
针对古代敦煌的游戏资料,有学者在民俗、体育等领域有涉及,但还没有人专门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此前没有敦煌古代游戏的专题著作出版,因此,《敦煌古代游戏》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资料价值。
趣味盎然:和古人一起“游戏”
这部《敦煌古代游戏》中收有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同时附有大量的古代图像资料,因而图文并茂。书中没有作者的个人臆想和推断,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把古代游戏资料有序编排、整合,从而使一部敦煌古代游戏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全书纵横互证,古今兼顾,对敦煌壁画和文献中保存和记载的游戏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探讨,将敦煌古代游戏放入中国游戏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中,佐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宏观把握,微观探析,鲜明地突出了敦煌古代游戏的多样性、独特性和趣味性。往事越千年,通过了解这些游戏项目,让今天的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敦煌古代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闲适智慧的审美情趣。
深入浅出:古今游戏大演义
在记者眼里,胡同庆先生不同于人们脑海中研究人员的形象。十几年前认识他时,就见他性格活跃,谈起自己做的研究来,兴致勃勃,笑声朗朗。他的话题,不局限于他的研究范畴,他对社会生活、媒体热点、国际局势……有议有论,颇有见解。他不是那种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研究宅人,而是一位视野开阔,爱好广泛,喜欢品味生活趣味的学者。
这样一位有趣味的学者,研究这样一个题目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面对“在敦煌壁画的佛国中,你为什么会研究起这样一个娱乐、游戏的题材?”的提问,胡先生的回答让人颇有对其现实意义的思考。
“今天的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但在这迅速复兴中,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难题,就是怎样正确地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怎样有效地弘扬宝贵的民族文化。”胡同庆先生说,“在敦煌壁画和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很多像相扑、斗鸡、玩球、骑竹马、捉蝴蝶、趁猧子、玩弹弓、围棋等等的游戏项目,这些古代人们游戏活动的图像画面或文字记载,对探讨敦煌古代甚至中国古代人们的游戏娱乐活动很有帮助。这些也为当代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以及各年龄段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些或许可以借鉴的材料和思路。”
胡先生介绍,最近这些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重视保护、研究的基础上,非常关注敦煌文化的弘扬,经常鼓励研究人员要将学术研究成果写成雅俗共赏的通俗著作,例如这些年出版的《灿烂佛宫——敦煌莫高窟考古大发现》《讲解莫高窟》《莫高窟史话》等都是让普通游客能看得懂的通俗图书。因而,弘扬敦煌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这也成了胡同庆与王义芝将
研究成果出书的出发点。
人佛相接:壁画之中见“游戏”
敦煌壁画中的游戏娱乐部分在敦煌壁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当时的画师为什么会描画这些与佛教看似无关的内容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请胡同庆先生谈一谈。
在胡先生看来,敦煌壁画是佛教艺术,它在石窟寺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形象的图画向佛教徒宣传、阐述佛教义理;二是以强烈的装饰性效果来感染信徒。也就是说,从内容上和艺术形式上与洞窟、塑像紧密结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宗教世界,让人们走进洞窟犹如走进佛国。“人佛交接,两得相见”,在艺术美感的潜移默化中,“动人心志”,诱导人们信奉宗教。
多年前,记者曾采访著名敦煌学专家段文杰先生,他认为,佛国世界是现实社会生活的折光反映。因此,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游戏娱乐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敦煌壁画中有所描绘亦是情理之中了。
在胡同庆先生的眼中,这些与佛教内容看似无关的东西,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他说,一般人都认为佛学很深奥,很难懂,其实不然。佛学实际上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大多数佛经都通俗易懂,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佛教艺术的敦煌壁画也是如此,描绘的内容大多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或理想愿望的真实反映,是当时画师的所见或所历,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游戏和娱乐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儿童和成人都离不开。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游戏始终伴随着,是儿童的乐趣;而成人游戏和娱乐活动,不但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健身。
夫妻共识:耐住寂寞为“游戏”
胡同庆先生与合作者王义芝女士是夫妻,同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他们一同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有十多年了。作为学者,胡先生懂得从事学术研究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必须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认认真真地考证所发现的问题,利用史实的记载和相关图像资料进行核对,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一方面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形象生动的图像画面,另一方面特别注重图像资料的真伪鉴别,即对于所有图像画面的定名都要做到尽可能准确,绝对不人云亦云。还有,对于所有引用的文献史料,也尽可能反复核对其真实性。因为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某种游戏,必须建立在真实的文字或图像史料的基础上。而要做到这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耐得住寂寞。这一对夫妻研究者感叹,百般辛劳只为“游戏”。
时空转换:游戏里有文化有传承
仔细研讨胡同庆、王义芝夫妻的研究成果,发现《敦煌古代游戏》所选编的内容很具有启发性,如一般人都把“举重”“相扑”活动归于体育一类,但作者认为这类活动最初属于人类的竞力型游戏活动,是一种最为原始的游戏方式,因此首先便专列“竞赛类。竞力型”章节对此进行介绍。同时作者认为竞赛类游戏还有竞技型、竞智型等形式,这就让我们联想并分析当今少年儿童的游戏活动大多偏向于竞智型,因而现在的很多孩子一般只有智能而无体能和技能。
书中列出的“自娱娱他类”也很有意思,作者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处在竞争的环境之中,也有许多时候是独处或与他人平淡相处乃至互帮互助。因此设法随时随地让自己的心情快乐、愉悦和设法使别人快乐、愉悦都非常重要,不仅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时有益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该书还专门列出“文字游戏类”,与当今青少年沉溺于电子游戏相比,虽然都有培养游戏者智能的作用,但文字游戏显然更能培养参与者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作者在书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如反对现代人将围棋、象棋等活动归入体育活动,而应该将其列入纯属提高人们智力的游戏范畴,认为将智育与体育混在一起,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作者在研究中不只是考证考古,还不断地进行着现实的对照。胡同庆先生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对照古代人们的一些游戏娱乐活动,可以看到当代人们的生活似乎只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或工作、工作、再工作。现代社会鼓励和奉行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学习或工作精神,而没有注意到游戏娱乐活动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学习、工作是为了幸福愉快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工作或学习而活着,老百姓常说的“穷欢乐”或说“自己找乐子”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者对古代娱乐、游戏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人生观,有利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结语
胡同庆与王义芝这一对敦煌学研究者,他们的研究和著作,是一份珍贵历史文物资料的展现,其价值不仅在学术上,而且也在现实中;不仅是静态的研究成果,也会成为动态的演出展现;不仅是现在的,更是在将来。
目前,有关中国古代游戏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图像资料披露介绍的更少,因此《敦煌古代游戏》中的图像资料和一些文献资料对于中国古代游戏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补充,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胡同庆先生说:关注游戏娱乐生活,一定会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