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教收藏网 > 佛藏指南 >

佛像收藏:康雍乾宫廷造像涨幅明显

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2006年拍出1.166亿港元,成为世界上最贵的金铜佛像。

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2006年拍出1.166亿港元,成为世界上最贵的金铜佛像

康熙二十五年铜鎏金四臂观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二十五年铜鎏金四臂观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期黄铜大威德金刚(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期黄铜大威德金刚(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永宣宫廷造像价位高企,买卖双方都极为谨慎

  ■综述:收藏周刊记者潘玮倩

  自2004年至今,明代永宣宫廷造像、清代康雍乾宫廷造像一直是佛教艺术品拍卖的主流,这一点到今天仍然没有重大变化。市场变化的是,由于2006年秋拍以来明代永宣宫廷造像价格的高趋,精品价格动辄超过千万元,品相略差的也要数百万元,在这样的行情下,买卖双方都极为谨慎。

  目前永宣造像交易将维持平稳有行家指出,2008年市场出现调整以来,永宣造像交易表现惜售。一方面是因为永宣造像有曾经创下的价格作为衡量标尺,另一方面是永宣造像所达到的工艺水准及其有限的存量,对佛教艺术品专题收藏者而言,永远是一个高品位的象征,但对价格的承受能力,以及对行情的把握度,成为永宣造像行情的制衡器。当前的现状是,拥有者期望价格能达到最高点,拍卖公司为维护品牌价值及利润,没有合适的买家,不会轻易上拍,而缺少者则希望能在最合理的价位购到。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永宣造像的交易现状将会维持一段平稳期。

  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宫廷造像近几年来涨幅非常明显,带纪年款或者刻有佛像名的宫廷造像尤其受追捧,五年前价格在五六万元的佛像,如今价格为20万元左右,精品的价格远不止此。

  丰富造型和精美鎏金导致收藏者众多

  明清宫廷造像为什么一直是市场主流?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明清造像相比高古造像数量大,容易满足市场需求。高古造像的存量极其有限,很难形成专题收藏。欧美之所以收藏了相当数量的高古佛像,是因为其起步较早,而中国藏家,即便是台湾、香港藏家,涉足收藏也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起步较晚。

  其次是明清造像的品种、造型丰富多样,多数采用鎏金工艺,具有现代人评价艺术品的完美外观;另外,明清宫廷造像,与其他同时代的工艺品具有艺术上的时代相通性,容易为收藏者所理解和接受。

  有经营业内人士坦言,“高古造像多数指元代以前的造像,这类金铜造像大部分体量小,鎏金者保存多半不完整,虽然价格不高,但是来源、传承清晰可靠者并不多见,可遇而不可求,要想收藏一定的量,时间会拉得很长。现在即便是纽约、伦敦拍场上,高古造像出现的几率也很小,一次拍卖会通常只有数件,有时甚至一件也没有,这样的量怎么可能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反倒是国内市场,近年来回流品中常见高古造像。”高古造像不被内地藏家关注这种现象早已不存在,不少收藏者一直在购买高古造像,唐卡亦如此,相对而言,高古佛像是那些资深藏家追逐的焦点。

  价格远未达到同时期瓷器的价位

  认识到明清宫廷造像成为市场主流的原因,对认清佛教艺术品市场的趋势有重要作用。有收藏者认为,永宣造像与永宣瓷器一样,都是出自同一时期的宫廷艺术品,而佛像的价格一直没有达到永宣瓷器的价位。同样,清三代造像与清三代瓷器亦然,当前价格在两千万元以上的清宫佛像少之又少,而同样价位的清宫瓷器比比皆是,道光瓷价格都已超过千万元。而就近8年的拍卖来看,佛像的存世数量远远低于瓷器。这还仅仅是佛像方面,唐卡、法器等佛教艺术品常见的其他形式,目前的价格更低,今年最贵的一张唐卡在纽约才卖到170余万美元,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佛教艺术品的前景如何,似乎不言自明。

  收藏知识

  “愤怒像”佛像价格高于“寂静相”

  显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态,跏趺坐于莲花,周身莲花与光环相衬,给人平和安稳之感,所以也可称此类佛像为“寂静相”。一般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高僧六类。

  在密宗中,狰狞恐怖、鼓目圆睁的“愤怒像”造像较多。如本尊、佛母、空行护法等皆多面多臂造型。正因为“愤怒相”佛像造型奇特复杂,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存世的“愤怒相”要比“寂静相”少得多,价位也相对高些。还有一种造像,兼有善恶两种表情,如密集金刚、上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怒相”与“善相”兼而有之,不仅艺术上极具美感,也因为这种独特的“水火交融”,使得此类造像市场价格极高,深受投资者喜爱。

  明清宫廷藏传金铜佛像差异巨大

  如果把明清两代宫廷藏传金铜佛像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两者差异巨大。明宫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汉式,其次才是藏式;乾隆时期作品的第一印象是藏式,其次才是汉式。也就是说,清代远比明代对西藏艺术风格的理解更为透彻。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乾隆时期的造像中有大量重复仿作,一味沿袭旧模式或采用程式化的处理手法,造成宫廷作品缺乏生气和活力,所以盲目追捧宫廷作品也没有必要。

  相关链接

  永宣造像

  宫廷造像始于永乐时期,宣德时延续不衰,但宣德以后便骤然销声匿迹了。它为何突然消失,不得而知。因此,明代宫廷造像实际上主要指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习惯称之为“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

  据调查,存世的永宣造像国内外有400余尊,供奉或收藏在喇嘛庙、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国内有300余尊。

  永宣造像艺术特征

  永宣宫廷造像艺术特征基本一致。其具体表现为:造像面部宽平,具有明显汉人审美特征。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四肢粗壮,肌肉饱满。衣纹装饰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特别是菩萨和女性尊者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

  所有造像皆配有莲花座。莲花座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六字纪年铭款。铭款从左至右刻写,而非当时中原流行的自右至左的倒书格式,如此刻写旨在迎合和顺应藏族人藏文读写习惯。莲花座下皆有装藏,封底盖中央部位刻画十字金刚杵。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