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画与“主流画派”


 

     佛画历代不为主流画派所认可这是个事实,这种影响直到现代。

 

    中国画“注重文化”画艺还排在文化之后。文人画被推崇的极致。画家,除了文人,被称作“画匠”。九流之下流也。尽管佛画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席地位,那也是宋代前期见于画传上,后代则稀有记述。吴道子时代一去不返。吴道子也就成为了画匠祖师,而非“画画人祖师”了。现今也是“名人字画”而非“字画名人”。考究一幅画的好坏,关键是绘画者的文化底蕴。文优则画优。

    唐宋之前,有以画名者;明清则稀少,是文人画统治画坛的时代。中国的人物画,最主要者即是“道释画”。人物画从元代开始,日渐萎靡。到清代,人物画几近画鬼,丑陋而无力。佛画不入画流的后果所致。文人有时笔墨游戏,画佛菩萨,也是野逸而无精神气质。

    中国画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所谓“写意”。写意则表达的是精神内涵。不重比例,光线,透视等等。中国画还有所谓门类说:山水,花鸟,人物等等。所谓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这在世界美术里是独树一帜的。花鸟画家未必能画人物,山水画家未必能画花鸟,这成为了一个怪圈。有人如此评论中国画“不会画人的也能叫画家”。虽然有偏激,但是个事实。

    中国人物画的命脉,古代掌握在工匠手里,从历代名作里可以看出,工匠画在人物画里的举足轻重。所谓国画里最怕“匠气”二字。匠气的含义很广,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匠人的鄙视。相对于“文”字。文对于匠的荼毒导致工匠画日渐俚俗不堪,俗艳无比。匠人画被文人们破坏得“匠气十足”。

    经过了清代人物画的低落,西学渐兴。人物画开始重整战鼓。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逐渐被人所知。尽管如此,因为名气的缘故,临摹古代壁画则被赞扬,如果你画这样的画,那还是被称作“匠气”之作。匠人之作有如“皇帝的新装”。

    中国画现代逐渐接受西化,只要是用毛笔,墨,宣纸画出来的就被称作国画。中国画在失去他的性格的时候,“文”气也逐渐见少。不会题诗题跋者大有人在。文化似乎大同起来,但是,传统派和学院派还在做着不懈的斗争。传统画派有败北的趋势。很多画工笔画的学生没有听说过“退晕”这个词汇。传统佛画更加不被主流画派所认可。更是属于“匠气”之作。

    工笔画的主流是淡彩。稍微有点颜色就冠以“工笔重彩”画。佛画要求颜色一定要厚重,因其要悬挂庙堂之上。所谓文气,难以站立于庙堂之上。庙堂之上的成功主流画家会嗤之以鼻。佛画到现代依然是不入大家之眼。工匠所为也。“呆板”成为佛画的最常见评价。

    佛画是没落的,这是个事实。稍微有画佛画的人则成为稀有。而现代佛画,无论从精神气质到庙堂之气上,都是远远不够的。从题材到衣冠服饰,从手印到法器标志,鲜有符合法式者。也鲜有悬挂于庙堂之上者,这是佛画的现状。后学因传承断绝,古代资料稀少,见到现代佛画则临摹,不知良莠,走入弊端。佛画的成就现代远远落后于韩国和日本。更有一些“大家”不研究佛画,也不谦虚学习,动辄名人字画自居,不符法式,不入庙堂之作比比皆是。以盲导盲是现代佛画的主流。

    佛画如果要发展和弘扬,不妨就把佛画还看做“匠人”所为。匠与文格格不入也。不妨自安。匠所为,文人不可为。就如同写意画与工笔画历来白眼。新一代佛画匠人不妨也和现代主流画派白眼。佛画,不妨匠气一些。匠气,是对佛画的一种称赞。所谓匠所为,文人所不能也。在现今如此浮躁的年代,不妨追求一下匠气,古代佛画匠人的精神气质是我们现代人最为缺少的。现代佛画,几乎佛菩萨都只是坐莲花上,而没有了须弥座,因为,画须弥座比画佛菩萨更难,更费工时!在这个佛菩萨丢失了须弥座的时代,致力于画佛画者,不妨洗心革面,放弃主流,自甘末流,学习一下历代佛画名作,从中吸收营养,做个稳稳当当的老老实实的佛画匠人?

                                        佛画匠人 丁维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