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笔法写就“千金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千金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有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这块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八日,但却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王羲之是如何穿越二百多年的时空,完成这一作品的呢?

    崇佛之风盛行的唐代,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玄奘于贞观三年前往天竺国取经,途经西域十六国,于唐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奉敕在大慈恩寺译经,玄奘法师上表请求皇帝为全部经文作序,唐太宗欣然应诺,为玄奘谢表和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做序,太子李治并做记。玄奘法师便以此为荣,再次上表谢恩,佛教徒们也认为这是最有权威的护法,纷纷倡导为之刻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先是由初唐楷书名家褚遂良书写,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分《序》和《记》两方碑石立于慈恩寺塔台南门两侧龛内,名为《雁塔三藏圣教序碑》。而碑林所藏之石是长安修德坊弘福寺高僧怀仁有感于朝廷对佛门之恩宠,太宗对王羲之书法之崇尚,潜心二十四年集王羲之字刻碑予以铭。

    碑题《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八日立,李世民撰文,怀仁集王羲之行书。此碑螭首方座,高350厘米。宽100厘米,碑身上部横向龛列七佛,碑石文字三十行,行八十余字不等,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内容: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撰写的序文、答敕,在序中李世民对玄奘西域取经及翻译的经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太子李治做记、答词,三是玄奘法师谢表和所译的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因此历史上又流传了王羲之一字值千金的佳话,这块历尽千辛万苦所刻成的名碑也就获得了“千金碑”的美称。

    字是收集全了,可两大麻烦来了。一是碑文里有些字王羲之没有写过,还有就是收集的字大小不一。不过,这些难不倒聪明的怀仁和尚。没有的字,他就用王羲之写过的偏旁部首笔画拼。大大小小的字有点儿不好办,不过,采用灯影成像原理,不就可以把大字缩小,小字放大了吗?

    因怀仁对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从事的态度,使得此碑点画起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王书的特点和韵味。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他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开创了研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潇洒飘逸,骨骼清秀,疏密相间,布局巧妙,在尺幅间蕴含着丰裕的艺术美。

    “千金碑”以王羲之书法的特有风姿记载了玄奘法师天竺取经,繁荣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因此这通珍贵的名碑也是丝绸之路通中、南亚的最好佐证之一。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